創新文言文教學?彰顯古文化魅力 高中部 王建莉
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,而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又是人教版語文課本古詩文單元的重要內容。面對這種情況,如何實現有效的人物傳記類文言文教學呢?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,高中生要達到“閱讀淺易文言文,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”的目的,然而作為語文教師,我們文言文的教學是不是做到位了呢?我將從以下方面談談自己的教學看法。
一、激發興趣,用催人深思的引言去營造古文學習的氛圍
在新課程理念下,要實現人物傳記類文言文的有效教學,就是要在傳統文言文模式基礎上,教師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,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;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融入一定的歷史知識,讓學生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點,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,又能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、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。作文方面再把名人的經典事跡靈活運用其中,一定會對文章增色添輝的。
可以坦率的講,我教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村初中學生,他們學習文言文缺乏主動性,特別對歷史人物不感興趣。在文言文學習上又不肯下了功夫,學習效果當然也不會理想。面對這種現狀,我經常設計催人深思的開場白導入新課,然后激發起學生的興趣,以此來打破文言文教學的“沉悶、冷場”局面。例如講授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中冊《屈原列傳》一文,教我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講起,介紹屈原在楚國的事跡,楚國如何被秦滅。屈原被流放等歷史。文學上介紹屈原的《離騷》及屈原的愛國情懷。再結合課本教才中的《蘇武傳》,由此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濃厚的興趣,從而引發迫切學習的強烈愿望,在課堂上主動進行探究學習。 以史正文,用真實生動的歷史背景消除學生的理解誤區。
二、教會學生舉一反三 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實詞和虛詞的解釋,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點,實詞解釋時要兼顧到通假現象、詞類活用現象(名詞做動詞、形容詞的意動用法、動詞的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等),虛詞理解不僅要知道它的意義,還要弄清它的用法(詞性)。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,增強文言課堂的思維力度,文言課堂才能活起來。如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這個知識點,教師首先必須充分發揮主觀“導”的作用,從古今語言運用規律上講清楚什么是詞類活用現象,從典型例句的分析解剖中明確名詞作動詞和名詞作狀語的區別。如讓學生比較“蹄之”(《黔之驢》課文原句)、“蹄踢之”(改動后的句子)中兩個“蹄”的解釋,通過比較,讓學生明確名詞作動詞,它后面勢必不可能帶動詞,名詞作狀語,它后面肯定是動詞。然后開展學習競賽,利用學校提倡的“三模一案”的教學范式,發揮學生的主動性,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有這種活用現象的句子,比誰找得多,找得快,找得準,學生的思維就得以充分調動起來,在實踐中探索,乏味的字句理解就能變得富有生氣,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在充滿思考的學習氛圍中不斷得到提高。 三、讓人文情感走進文言課堂 高中教材選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,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精神樂園。文言文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字詞句的解釋上,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,讓學生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滋養中,情感上產生共鳴。在教師的導引下,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探索、研究的學習過程,這個學習過程明顯帶有學科綜合性的特點,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。如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中冊中選用了《蘇武傳》、《屈原列傳》等優秀的古文。從蘇武的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他不懼威逼、不受利誘的人格魅力。屈原則教會我們將個人的身世浮沉與國家生死存亡緊密相連。
總而言之,高中文言文教學是個難點重點,除了以上方法,文言文教學不能千篇一律,學生自身的積累與閱讀也是非常重要的方式。師生一起努力,在長期的積累中與實踐中才能提高文言文閱讀的能力與水平!